首页  机构设置  管理制度  社科项目  社科成果  研究机构  智库建设  社科人才  支部党建 





-- 热点文章--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05-24
· 我校国家社科基金2023年度... 01-08
· 社科处、科技处、发展规划... 01-03
· 我校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 10-23
· 社科处党支部召开主题教育... 10-07
· 我校吴仰湘教授最新研究成... 08-18
· 学校举行加强科研诚信和学... 07-14
· 我校新添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 05-30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刘铁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研究成果鉴定获“优秀”等级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9   点击数:



日前,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传来喜讯,我校刘铁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 “公民教育的拓展与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研究”(编号BFA100043)最终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同行专家鉴定,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获“优秀”等级,证书号为34294

该研究成果共八章。前三章是基本理论研究,从古希腊公民教育理念梳理出发,探寻西方公民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当代公民教育的主题,阐发学校教育以公共生活开启公民教育的内在理路,进而把对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的一般性哲学思考引入当下教育的实践场域,探讨如何在公共生活的拓展中开启学生的公民人格,实现学校公共生活、公民教育、学生公民人格三者统一;第四章至七章为实践路径研究,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深度探寻公共生活建构的途径;第八章是总结与提升,一方面强调以公共生活开启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又特别强调学校公民教育的审慎之道,最后归结为对青年一代成长的期待与对学校教育目标的重申,即“如何充分激励年轻人对美善生活的欲求,开启他们的公共生活视野和公共价值关怀,激励他们走向自我成长,自我教化之路”。

该研究成果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论证清晰,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较充分地体现了教育哲学思考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学校并不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生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该理念的阐发对于深化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针对性。二是在实践路径分析中平中见奇。该成果提出“以话语开启学校公共生活空间”的论述尤有新意。首先是找寻公共话语的生长点,即公共意义生成的逻辑起点。其次是意义体系的建构与话语的生成。然后是话语向空间的延展,也就是话语向学校之中每个师生弥散,成为他们所认同的公共话语。最后是话语向时间的持存,以公共话语的不断传递来持久敞开学校公共生活的空间。三是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思辨与实践分析的交融。其突出特点就是善用“典型情境”来作深入分析,现实情境与哲学思辨相交融。既注重选择有代表性的民国学校教育经验,同时又密切关注当下学校教育实际,从而展现出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可能性。譬如以刘百川、张伯苓等民国教育实践来分析学校教育公共生活的内在结构,以马加爵为反例来分析个体如何进入公共生活。


上一条:全国地方所属师范院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在我校召开
下一条:社会科学处赴绥宁驻村帮扶点看望慰问帮扶特困户

关闭



 
 

版权所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  | 地址:长沙市麓山路36号  | 邮政编码:410081   | 电话:0731-88872261 | 邮箱:653736129@qq.com